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專題討論下
Seminar (2) 
開課學期
109-2 
授課對象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謝雨生 
課號
BICD7002 
課程識別碼
630 M0042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3,4(10:20~12:10) 
上課地點
生傳502室 
備註
總人數上限:1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92BICD7002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專題討論的授課設計架構: 希望修課的研究生能夠選擇一個自己有興趣, 或與 自己學位論文主題有關的研究主題, 翔實收集該議題領域最新及最經典的研究論文或專書, 進行閱讀和整理所收集的文獻資料, 作為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研究發想及論文發展的基礎素材、 參考和批判的文獻。

換言之, 研讀個人所選擇的研究議題之相關的理論或經驗研究的專書或論文, 整理該議題的重要概念、 理論, 或統整及批判, 或研究理論引用支持與對話批判, 並進一步擬定、 規劃研究論文的構想 (理論背景) 或研究假設命題發展, 作為發展架構及分析設計。 亦即每個同學都要進行一個 「專題研究」。

每位修課同學在都要按照課堂安排的時間, 於課堂上提出自己上述的 「專題研究報告」, 宜針對所完成的研究計畫書 (或完成研究執行有具體研究發現) 的內容報告, 分享專題研究的內容, 接受老師和同學的批評和指教, 作為修改研究方向的參考, 達到同儕研究知識分享、 提問切磋、 共同學習, 以增進研究專題知識基礎和 激發專業研究智能和批判與接受批判的素養。 

課程目標
專題討論課程目標是發展研究生學術專業研究的能力, 為學位論文的撰寫培養基礎能力, 及為學術期刊論文的撰寫與發表紮實素養和能力。

預期每位研究生經過專題討論之訓練, 都能從研究專題知識和研究實務分享中, 學習和發展研究專業能力和提升論文發表的實務能力, 以建構學位論文撰寫和學術論文發表的核心能力。 詳細地說, 希望透過這個課程的學習設計, 讓研究生熟悉研究議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研究的特殊技術, 進而培養獨立完成一個專業研究的能力, 並以撰寫學位論文和發表專業期刊論文為目標。

具體而言, 從選擇一個特定的研究議題, 發展研究問題和設立研究目的, 進行文獻閱讀、 運用理論、 發展研究架構、 形成研究假設 (如果有的話)、 進行研究設計、 發展量表和設計問卷、 進行資料收集、 整理與分析資料、 判讀分析結果、 撰寫研究 報告、 參與研討會、 投稿研究論文的實務運作歷程, 都是專題討論課程中的學習重點。
 
課程要求
修課同學的專題報告順序, 將於第一次上課時, 於課堂中決定。 沒有輪到報告的同學, 都要參與討論, 提供意見。 報告時間確定後, 請同學提早為 「專題報告」 作充分準備。
專題報告上台報告前一個星期, 報告的同學需要將準備報告相關文獻檔案 (pdf) 傳給老師, 再由老師透過 Ceiba 課程網傳給修課同學, 希望其他同學也可以課前閱讀資料, 以提高課堂討論與專業對話。 換言之, 沒有輪到報告的同學, 也需要閱讀報告同學所提供的相關文獻, 並於課堂中參與討論和提問, 以培養對各類研究問題的視野和訓練參與學術討論的勇氣與智慧。
每位同學於期末時, 要繳交完整的 「專題報告」 書面內容和簡報檔, 以作為課程學期成績評定的基礎。

本課程的成績, 由四部分的表現分數決定:
1. 專題 A 案的成果論文報告 (佔 60%); 或專題 B 案的研究計畫書 (佔 60%)。
2. 專題報告及簡報檔 (佔 30%)。
3. 課堂參與 (佔 10%)。
三部分的分數總和大於等於70分為通過, 低於70分為不通過。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1. Lin, Jih-Hsuan Tammy. 2019. ”Strategic Social Grooming: Emergent Social Grooming Styles on Facebook, Social Capital,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4: 90-107.
2. 陳郁安、 謝雨生 (2016,04)「臺灣民眾社經地位對環境行為的影響」, 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35:7-45。
3. 謝雨生、 周孟嫻、 紀玉臨、 張明宜 (2012, 12) 「臺灣有子女家庭所得不平等變遷,1980-2006年」, 臺灣社會學刊,51:1-61。
4. 謝雨生、 周玉慧 (2012, 06) 「每下愈況或漸入佳境?: 夫妻婚姻品質之變化與相互影響性」, 台灣社會學,23:101-154。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6  Introduction to Course Design 
第2週
3/05  選擇 A 案同學第一次報告: 徐岡、 陳芊妤 
第3週
3/12  選擇 A 案同學第一次報告: 邵恪玄、 湯婕妤 
第4週
3/19  研究經驗分享 
第5週
3/26  研究經驗分享 
第6週
4/02  春假 
第7週
4/09  研究經驗分享 
第8週
4/16  選擇 B 案同學第一次報告: 姚昕盈、 方奕軒、 林禕雯 
第9週
4/23  選擇 B 案同學第一次報告: 劉寶鈴、 楊惠文、 曾柏元 
第10週
4/30  選擇 B 案同學第一次報告: 隆棋芳、 呂芯柔、 陳璿之 
第11週
5/07  選擇 B 案同學第一次報告: 陳一心、 李柏毅、 劉芷安 
第12週
5/14  選擇 B 案同學第二次報告: 姚昕盈、 方奕軒、 林禕雯 
第13週
5/21  選擇 B 案同學第二次報告: 劉寶鈴、 楊惠文、 曾柏元 
第14週
5/28  選擇 B 案同學第二次報告: 隆棋芳、 呂芯柔、 陳璿之 
第15週
6/04  選擇 B 案同學第二次報告: 陳一心、 李柏毅、 劉芷安 
第16週
6/11  選擇 A 案同學第二次報告: 徐岡、 陳千妤 
第17週
6/18  選擇 A 案同學第二次報告: 邵恪玄、 湯婕妤